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Ⅰ)1 
開課學期
102-1 
授課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旻杰 
課號
BP7016 
課程識別碼
544 M0381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5,6,7,8(12:20~16:20)星期五5,6,7,8(12:20~16:20) 
上課地點
公館101公館101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1practicum+studio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ntubp
延續近年來建築城鄉所研一實習於台北市東北-西南兩端、由錫口-艋舺兩處河港聚落發展至松山-萬華兩大城市區域進行的比較研究及行動規劃,本學年將聚焦於萬華火車站以南(暫稱「南萬華」、約為舊時通稱加蚋仔)的地區,由影像計畫發端,逐步建立與影像文本相關之結構分析,並由此發掘後續都市計劃與設計之議題,乃至參與式規劃設計之行動方案。

建築城鄉所與萬華/「南萬華」的研究及社區行動始終維持密切的夥伴關係,從文化資產的保存行動(如當年的剝皮寮老街、大理街糖廠等)、社區規劃與行動(大理街、青草巷等)、社會倡議(如遊民議題)、社會及公共住宅(如南機場整宅及國宅、萬華青年段社會住宅等)、社會文化網絡與教育資源的鏈結(如與萬華社區大學、各公民團體及文史研究者、及常民文化與城市資產國際論壇等),乃至與新形態URS(強調由下而上、社區居民參與)的合作計畫等,皆具現了不斷與都市空間現實對話的社會實踐。

雖以「南萬華」為研究與規劃設計之基地設定,但仍不免要以舊艋舺市街為起點,建構「南萬華」的歷史與文化縱深。然而對加蚋仔農業時期的水圳紋理、產業特色、院落老厝、保甲路等文史涵構,乃至工業化後延鐵道沿線發展的工業地景、及戰後住宅發展與城鄉移民對此區域產生的衝擊,或社區邊陲化及老年化後的社會議題等,將鼓勵同學更深入採集和分析。

有別以往研一實習先以大尺度的行政區域作為空間分析的架構,今年嘗試將切入角度拉回小尺度的影像計畫,藉由影像作為基地調查分析、乃至參與行動的工具,其中涉及不同面向的操作方法:
影像與敘事 - 虛構, 紀實, 角色, 社會關係, 劇本與敘事張力
影像與[刺點] - 影像語言與拍攝後製(從一鏡到底到分鏡剪接), 都 市切片, 地方生活節奏與音樂性
影像與議題 - 影像的結構性分析, 影像觀點, 影像倫理
影像與映像 - 影像放映媒介/平台/空間, 映演空間與公共空間, 觀 者與放映倫理
影像與行動 - 藉由拍攝或放映誘生實質空間行動, 社區空間再發 現, 社區組織與培力
影像與規劃設計 - 由親密尺度到結構分析(歷史/政治經濟/社會/ 文化等),由影像語言到設計語言, 影像計畫與參與式規劃設計

過程中,持續提問影像計畫與社會實踐的關係:
由影像計畫分析都市環境脈絡及結構 - 如都更/都市計畫/規劃設計的作用
由敘事建構及放映計畫思考地方素材如何再現 - 如公共空間及[逆眾] (counterpublics),或敘事路徑與規劃設計
由影像內容建立行動計畫及社區參與 - 如文史/生活/社會及空間的關係,影像培力與參與式設計

本學期另一特色為,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立學習與規劃設計的夥伴關係。一方面所上學生採取跨領域多元組成的分組模式,深化彼此溝通、討論/辯論、看見差異、與相互合作的能力;另方面與港中大學生形成跨文化/跨城市對話的個別夥伴群組,拓展在地觀點,並藉由比較性研究及反身性思考,辯證南萬華的當代處境。

南萬華的影像計畫將與香港上環一帶的西營盤進行空間對話。香港中文大學稱之為魔毯計畫(magic carpet,相較於星光大道的red carpet),以一條會"飛"到各處的魔毯擺上一些舒服的椅墊,作為放映時或坐或臥或聊天的社區空間。並由放映空間取得及聚眾觀看社區影像的過程,重新閱讀空間的公共性並提擬公共空間規劃的策略。南萬華及西營盤的影像計畫,將有可能成為2013年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的參展內容。

雙年展後的第二階段,則進入與影像計畫相關的議題及結構性分析,並延續影像主題或敘事內容中的社會/社區/空間關切,試擬出空間改善規劃或行動方案,建立下階段參與式規劃設計的構想。參考下列步驟:
1、 問題敘述:此敘述應為一個比較大脈絡裡的真正問題。為了支持問題的真實性,同學們應提出充分的佐證資料與論述。
2、 問題的取徑:有那些不同的方式可用以處理此問題?如何評估何種方式是處理問題的最恰當取徑?選擇取徑的過程應有記錄,並且交代相關價值立場的競逐。
3、 尋找答案的步驟建議:這涉及方法,涉及對執行之侷限性的瞭解,涉及如何在尋找答案時將相關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牽涉進來的技術。
4、 可行性分析:在既定的時間與人力條件下,瞭解資源條件、評估所建議之方法在產生答案上的可行程度。
5、 預期成果:工作的成果是什麼?只是一個文字報告?一個實質計畫?一個表現於模型與圖面的空間設計?一個行動方案?
 

課程目標
1. 建築與城鄉所的研一實習為一強調空間與社會實踐(praxis)的實習課程(practicum),修課學生藉由真實田野的體驗、訪調、量度、研究、與省思,進入基地的生活世界,並於梳理空間之社會關係的同時,建立自身與在地生活主體的聯繫,藉此界定規劃設計方法論的分析取向,進而發展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主軸的空間策略與行動。

2. 本學年的課程以南萬華為實習田野,從身體的經驗出發,學習分析/反省/再結構老城發展議題。並以影像作為媒介,發展影像與社區互動的可能性。繼而透過細膩的文/圖獻蒐集與訪談,釐清南萬華發展與消長的歷史、政治經濟、與社會過程,並由分組的對照與對話重新理解及詮釋老城再生的真實意義。

3. 參與式規劃設計是實習一的核心精神,修課學生必須於學期進行過程擬定參與的目標與策略,從居民生活路徑的指認與測繪、地方每日生活節奏的掌握與記錄、在地敘事的彙整與再現、與社區組織及個人的互動與培力、乃至由不同權力網絡中研判規劃介入的價值、從而建立空間計畫的合作夥伴。前階段的田野操作成果將式可行性與必要性,適時編輯成可提供在地民眾閱讀的社區報、繪本、或主題書冊。
 
課程要求
1.全程參與田野訪調、影像攝製與放映、課程討論、小組合作、社區參與、學期演講、及學期評圖簡報。

2.透過文獻研究及田野記錄,繪製系列圖說,作為空間分析的基礎。

3.依照課程進度,針對萬華都市變遷過程進行脈絡化研究,並以此提出規劃設計及空間行動課題。

4.註記在地空間模式及生活路徑,深刻了解社區或社群之都市處境與議題,提擬參與式規劃設計策略。

5.與不同背景同學組成跨領域研究及行動小組,獨立自主、分工合作,協力完成任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莊永明(1991),台北老街,台北: 時報文化。
徐裕健(1993),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台北:臺大土木所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高傳棋(2004),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台北:南天。
莊永明(1996),台灣鳥瞰圖:一九三○年代台灣地誌繪集,台北:遠流。
林會承(1979),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精) ,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台北市路街史<舊地名由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世孟(1993),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詹氏。
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 : 1895-1945,台北:南天。
黃武達(2009),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 : 日治時代(1895-1945),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北:臺大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Alexander, C. et al.,(1977), A Pattern Language :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ynch, K. and G. Hack(1984, 3rd ed.), Site Planning,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MIT Press.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0,9/13  課程大綱解說, 分組
論壇(戴伯芬, 高傳棋)
 
第2週
9/17,9/20  論壇(簡偉斯,陳芯宜,黃適上)
中秋調整放假
 
第3週
9/24,9/27  萬華導覽(三處可能基地)
影像workshop
 
第4週
10/01,10/04  三分鐘未剪接影像分享
萬華的常民文化/歷史資產
 
第5週
10/08,10/11  三分鐘影片修正及議題分類, 田野經驗分享
港中大師生來訪/交流
 
第6週
10/15,10/18  南萬華的歷史脈絡爬梳(mapping the historical depth of the film materials)
基礎資料彙整與mapping
 
第7週
10/22,10/25  南萬華的社區(彭揚凱演講)
南萬華的社區地圖(萬華社大資源)
 
第8週
10/29,11/01  第二階段分組(合拍影片)
空間劇本生產(劉可強演講)
 
第9週
11/05,11/08  期中週
空間劇本產出/分鏡
 
第10週
11/12,11/15  二階段影片拍攝, 關於剪接及影像形式
校慶放假
 
第11週
11/19,11/22  影片初剪, 討論
社區映演空間的建議及評估
 
第12週
11/26,11/29  影片呈現(Helen Grace初評)
影片的議題及敘事開展
 
第13週
12/03,12/06  影片終稿定案, 社區動員
周末影展
 
第14週
12/10,12/13  紀錄映演過程及空間
南萬華的公共空間/社區空間
 
第15週
12/17,12/20  暫定的截止收件期限/Helen Grace二階段講評/送展
南萬華的社會及社區議題
 
第16週
12/24,12/27  南萬華的住宅文化與產業
南萬華的都更及新捷運線
 
第17週
12/31,1/03  一階段的省思評論及下階段的行動計畫提出
最後一天上課/總評